|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黄圩由来

黄圩由来

关键词:黄圩由来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响水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jsxs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95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黄圩街,过去人又称“黄家圩”。它位于响水、涟水、灌南、阜宁、滨海五个县交界处,现在是响水县黄圩镇政府所在地。

相传在宋、元年间,黄河年久失修,洪水泛滥,破堤而出,夺淮改道,冲入淮北平原,海水倒灌,形成河海相连,洪水滔滔的一片汪洋,到了元末明初之际,大海东移,海水退落,这里重新现陆。

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苏州最后消灭了劲敌张士诚,统一了天下。苏州阊门是张士诚的基地,朱洪武为了消除隐患,把阊门人大批强行向北方迁徙,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洪武赶散事件”。

那个时候,淮北平原、黄河故道是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阊门人被赶到这里,从事开发、繁衍后代。所以,我们这一带人,大多是阊门人的后裔。现在的涟水,在明清时代称安东,是阊门人之聚居地。随着经济发展,很多人向东沿海一带移动开发,安东的薛集,有几户薛姓,迁徙到小街脚下,开始翻碱地,改良土壤,扩种旱粮。后来,人口不断增长,住户也越来越多。这时候,东北方土匪经常结伙抢劫骚扰。为了防匪,开始筑起土圩,这就是现在黄圩“圩”的来源。不过,当时不叫黄圩,因为姓薛的在这里占地开发,而且户数占多数,因此,薛家圩的名称,就逐渐叫开了。当时的圩子筑得很高,有六个圩门,并有壕沟。三十年代,圩子差不多已平了,只能看到点痕迹,后来,又加修了一次。黄圩人称东西老街中间一条南北横街为“扒头街”,那原是薛圩一条东圩大沟,兴集后,填平为一条横街,使原来的老街成十字形。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薛圩有一庄户,户主名薛田。有一天,薛田因家里要钱用,就牵着毛驴,驮了一袋粮食去佃湖赶集售粮。那一天,薛田因家务事耽搁,出脚较迟,当他急急忙忙赶着驴子,一路吆喝到达佃湖时,已经满集,人山人海,拥挤不堪。薛田满头大汗,好不容易才挤到粮行。

薛田去售粮的这家粮行,是佃湖北街一家姓李的大粮行,做佃湖向北半边天的生意。当薛田赶到粮行把粮食从毛驴身上卸下来后,就随口问那正在忙碌的粮行伙计,喂:“驴扣那里?”过去,卖、买粮一般都是驴马驮载,所以,粮行都有专门拴扣的场所,老顾客都是知道的。薛田是第一次来这里售粮,确实不知道拴驴的地方,就随口问粮行的伙计一声,这也是很正常的。粮行里这位伙计,他把头一抬,看薛田是土庄户一个,就很不耐烦地说:“扣你自己腿上”。这是一句很不礼貌,而且侮辱人格的语言,等于把薛田说成驴桩一根。

薛田虽是个土庄户,但他是薛圩的庄主,在本乡本土是受人尊重的。没想到佃湖粮行一个伙计,竟这样对他无礼,侮辱他的人格。当时虽没有发作,忍气吞声地把粮食卖掉,连尖也未打(过去农人上街,办事后,到饭店去吃点什么叫打尖),一肚子气回到家里。经过一番考虑,找来几位本庄有影响的头面人物,一面叙说在佃湖被人辱骂的经过,同时提出他想在薛圩兴集市的动议。薛圩人对庄主无故被辱,表示十分义愤,对薛田兴集提法表示一致赞同。

过去兴个小集,也不是什么复杂的事,就是请几个能主持各种行业和开行伙计,在附近四乡里贴几张公告,在庄上划几块场地即行了。

经过几天筹备,薛圩小集正式开张了。集日定为一、六、三、八,十天四集。当时佃湖向北,北禄沟向南,方圆几十里,没有一个农副产品集散地,要就向南到佃湖,要就向北到北禄。在那交通不发达,交通工具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很不方便群众。薛圩正处于中间地带,在这里兴个小集市,非常有利于附近农民就近买卖,因此受到普遍欢迎。所以,薛圩小集的生意极为兴隆,商品一售一空。薛圩集市的兴起,对佃湖的市场,产生了严重影响。虽然佃湖集是逢二、五、七、十,和薛圩集是错开的,但由于相互离的近,有了薛圩集市,佃湖向北半边天的人,能不去佃湖的,都不去了。佃湖人怎能接受得了?他们经过一番密议后,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派人拦阻,不让人到薛圩做买卖。可是,做生意的人,是哪里嫌到钱,就拼命往那儿赶,哪能阻拦得了,后来佃湖人本身,也偷偷地赶薛圩集。

佃湖的当权者,一计未成,一计又生。他们利用过去政府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叫“十里路之内不准兴二集”向安东县告了一状,说到佃湖距薛圩九里半,兴集违法,是图谋不轨云云。薛圩人听说佃湖人向安东县递了状子,一时吓慌了手脚,不知所措。因为薛圩人目不识丁的多,谈到动笔墨打官司自知不是佃湖人的对手。薛田急中生智,忽然想起,在北禄沟西边有一个姓黄的大地主,和他家是一门老亲,此人有文化,交际广,点子多,只能去求他帮忙和佃湖人打官司。当薛田跑到黄家求援时,姓黄的大拍胸口,当即表态说:“这是小事一桩,县太爷和我是同窗好友,早就约我去玩。这次正好替你们去跑一趟,这点面子总是要给的,你放心,回去兴集”。果然不错,时间不长,县里批文下达:“查黄圩距佃湖十二里,符合规定,可以兴集”。

这个行文一下达,带来了一系列糊里糊涂。首先这个知县官糊里糊涂,在酒桌上一口答应老学友,为家乡兴集之事。当他向师爷交待行文时,老学友的家乡地名,只记得是什么“圩”,他就来个想当然,老学友姓黄,自然是黄圩无疑。这样,就糊里糊涂地把薛圩变成黄圩行文下达了。

薛圩人,开始也蒙住了,怎么薛圩变成黄圩的呢。反正官司打赢了,黄圩就黄圩吧!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把薛圩变成了黄圩。这就是黄圩的由来。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历史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