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康庄简史

康庄简史

关键词:康庄简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响水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jsxs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14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这是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积淀着丰厚的农垦文化底蕴。昔日一望无垠广袤的荒滩,50年代初垦荒植谷,发展农业生产。在这块土地上建起了江苏省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康庄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集体化道路。这个社曾和北大荒火星集体农庄齐名全国,成为荒滩上的一面红旗——这就是如今的响水县大有镇康庄村。

195812月,康庄高级社创始人之一—顾敏,出席全国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光荣地捧回了敬爱的周总理亲笔题签的国务院奖状。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当时的康庄人民公社康庄大队党支部书记袁兆龙,应邀去首都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康庄,这块热土,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瞩目、企盼。她紧靠中山河北侧、东临黄海,原是一马平川几十万亩肥沃的荒滩。清末明初,南通实业家张謇,在离康庄不远的李家圩北边的陈大局、新南、新通等地垦荒植棉,成立“新南棉垦股份有限公司”。东坎、阜宁、八滩等地商贾、财主均有入股。每年生产的棉花,漕运南通,为“大生纱厂”提供纺织原料。民国二十八年(1939)秋,发生海啸,凶猛的海潮翻过低矮的海堤吞噬万亩棉地,房屋被冲毁,淹死垦植农工和群众400余人。海潮退后这里成了含碱份严重的不毛之地,后来经过多年的雨水洗碱,柴草复又蓊郁丛生,成为—片“多见芦花少见人”的地方。

    1951年春,滨海县政府开展生产自救运动,拨给滨淮乡供销社一部分扩棉货款和赊销粮,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当时康庄(今滨海县樊集乡所在地南康庄)供销社主任顾敏,看准了这块土地,经请示区、县领导同意,决定在这块处女地上垦荒植棉。区政府发动新圩、玉龙、土山、良港、临淮等5个乡的群众来这里开发荒滩,治水兴垦。按乡成立治水兴垦组织,实行匡圩、开垦、挑河、建闸齐头并进,配套成龙。经过一春的苦战,完成23千多土方,匡好2千多亩圩田,开挖大小排水沟渠30余条,垦荒生产初具规模。第一季种的800亩棉花长势喜人,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初战告捷,农民尝到了甜头,更加坚定信心和决心,纷纷迁家带户“运征”来“安营扎寨”、“定居兴垦”。这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房子就在中山河南坡上挖个洞,用几根树棍搭起来,上面盖些茅草,就成了一家一户的“住处”。吃的是棒面、山芋干丁子,滩里的水又苦又涩不能进嘴,夏天蚊子像把糠,夜晚咬得人们不能入睡,常常有毒蛇钻进“屋内”爬到床上。然而,这一切吓不倒垦荒开拓者的坚强意志,他们提出:“不怕苦不怕累,地当床天当被”、“一心为开荒,誓向荒滩来要粮!

1952年秋华东农委负责人刘瑞龙率领工作组来沿海一带考察,在滨海县县长熊国香的陪同下,来到中山河北,发现这片人烟稀少的荒滩上,长出绿油油的庄稼,感到惊奇,就到这里来询问了解。他们对这块土地的开发非常高兴,十分关注开发前途。刘瑞龙回华东不久,派来了农委秘书长张亮为首的工作组,住到这里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指导群众搞开发、搞生产。工作组指出:“荒滩开发应走集体化道路,方向是集体农庄。”由于领导重视,群众热情高涨,经过筹划、组织,于19533月在这块土地上一个新型的农业生产机构——康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同时组建了中共康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委员会,由原苏北行署国营农场管理处处长季汉林任书记,原滨海县副县长周鹏程任社长;滨淮区委书记陈森任副社长、顾敏任支部委员。初入社农户已达172户,688口人。他们充满坚定的信念,走集体化道路,自立更生、艰苦创业、顶天立地,誓叫荒滩献宝。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社员们看到千年沉睡的荒滩如今长出黄灿灿的大豆、玉米、麦子和雪白的棉花,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入社第一年获得粮棉大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7万多斤,从此结束了多年来依靠国家救济生活的历史。在年底的庆丰收大会上,社员们一致要求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喜。新华社为此专门发了电讯稿,新华日报也作了报导。

    1952年底,康庄彼邻建立了华东新人农场,按土地、水利统一规划,确定康庄使用土地面积为23千亩。高级社成立之后,土地面积增多,要扩大生产突出的矛盾是劳力不足,除接纳外迁户,补足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一条重要出路。于是社里先后购买了一批马拉双铧犁、播种机、中耕机等新式农具,1954年秋购买了第一台德特25型拖拉机。省、地委决定调大丰县委书记郑景泉、滨海县委农工部部长高丹到康庄组建江苏省第一个农业拖拉机站。他们分别担任正、副站长。至55年春,康庄拖拉机站拥有各种型号的拖拉机、联合收割以及耕耙、拌种牵引大型农业机械。大面积的土地,有利于实行机械化作业,加快了康庄农业发展进程,合作社不断扩大,垦植面积不断增加,农业产量不断提高,到1954年底,垦植面积已达到10483亩,年产量达一百五十四万斤,到1958年已上升为四百五十四万斤,是初入社的7倍,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社员生活也起了翻天覆天的变化,在这块两万多亩的土地上分布了28个居民点,整齐的林带、宽阔的道路、笔直的条田化和排灌水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五十多个春秋、五十多个岁月。康庄人民永远珍惜昔日的光辉和荣誉,并把它作为新的起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康庄人民更加信心百倍,更大胆更扎实的开创新的业绩,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狠抓发展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走一条“念树经,拓特水,引外资,种药材,发羊财”发展思路。建设万亩农业示范区,千亩特水养殖带,万亩速生杨基地,誉为“全省意杨第一村”。农副工商齐飞跃,三个文明硕果丰。实现跨越发展,重塑康庄新形象。如今人们过上了安祥、幸福、和谐的小康生活,正朝着社会主义康庄大道阔步前进。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历史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