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响水口的桥

响水口的桥

关键词:响水口的桥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响水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jsxs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6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响水口桥口水响”这则上联,不知出自于何人,后来有人对出下联,曰:“飞云洞石洞云飞”。但从这副联语中,却可看出“桥”在响水口的地位,再加上“月牙桥”、“三步两桥”等迷人的传闻,更说明响水口有史以来桥梁之多。

 
最  早  的  桥
 
  响水口,在宋朝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到了明代中叶,才逐渐形成陆地。灌河是一条天然河流,响水口当初是灌河入海口。起初只有许庄、耿庄、蒋园、桑集等几个小村落。清乾隆年间,才兴起小集镇。因村中有个姓吴的中了举,故名“吴集”。后因这里潮涨潮落,水流湍急,声响如雷,始易名为“响水口”。
  响水口市镇位于灌河南岸、民便河入灌河交汇处,河道呈丁字形交叉。当年该地初成陆地时,出海渔民为了躲避风浪常将船只栖息于此,开始出现鱼生意。后来其它行业相继发展起来,民便河口两岸居民日渐增多,由渔村发展成小集镇。这时,人们为了往来方便,开始在民便河上架起大桥。那时的“桥”,结构极其简单,打上两排木桩,架上几根圆木就成桥了。其大体位置在原人民桥以北五十米到一百米之间。也许这就是响水口最早的桥。
 
月牙桥和三步两桥
 
  响水口附近,港汊甚多,民便河东最邻近的一条港汊叫“九龙港”。有户洪姓人家在这港上搭起一座桥,人称“洪家桥”,九龙港也改称“洪桥港”。后来响水口市面逐渐扩大,居民住宅逐渐发展到洪桥港两岸。为了来往方便,居民便自发地在各家门前的洪桥港上,各自架起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小桥。小桥多为单块条石搭成,宽处以两块并列。当时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各家随便搭成,有用条石的,有用木头的,在这条弯弯曲曲的九龙港上,这类形形色色的小桥就有九道之多,其它更为简陋的则未计在内。有的小桥相距只有几步远,故人们称为“三步两桥”。在这诸多小桥之中,有一座是用半块坏了的碾盘搭成的,本来是废物利用,人们美其名叫“月牙桥”。
  上面所说的这些桥,至今已荡然无存,洪桥港、九龙桥等旧名字,已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得   路   桥
 
  响水口兴集后,人们为了方便交通,便在东街头一道大港上建造了一座石砌桥闸,因这座桥闸建成后,沿灌河南岸大路得以畅通,故名曰“得路桥”。得路桥下的港汊,上游通响水口镇东南的一个大水塘,曰东大塘,为防止潮水倒灌,故将得路桥建成闸桥。其结构为单孔条石砌的闸门,可装卸木质闸板若干块,闸门宽一丈左右,桥面上铺石板,以利通行;两旁有石雕柱栏,中间镶片石,并镌有文字、图案,古朴典雅,为当今响水口唯一尚有遗迹的古桥。因过去多年的战火摧毁,栏杆、桥面条石都已不知去向,现在已改铺成水泥桥面,除闸门外,已不复旧观了。
  沿得路桥下之大港汊上溯至东大塘,原来还有三圣桥(桥头有三官庙)、一线桥(桥狭如线)、汪家桥(东大塘又名“汪家大塘”),皆系木质小型桥梁,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容的扩建,早已拆毁。但这些桥,在响水老人的记忆里,永远留有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得路桥,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一次解放响水口,就是由这里首次攻入市区的。
 
北大桥、中大桥、南大桥
 
  响水口自原来的人民桥向北至民便河口这不足五百公尺的河段中,历史上曾并列过三道桥梁,即“北大桥”、“中大桥”和“南大桥”,可见当年响水口市镇之繁荣。清末民初,响水口经济一度发展很快,交通运输业也日渐发达。1926年,响水口成立了商会,1932年,丁庆生首先开辟私人汽车客运,同年孙笃生开办连云汽车公司,营运路线由板浦经杨集、响水口至东坎。陆路运输的发展,势必刺激河流上桥梁的兴建,此时横穿响水口街心民便河上的简陋小桥,已远远不适用了。当时,商会长张芳如号召各商号集资建桥。1933年初,首先在民便河上建成第一座大型木桥。位置在民便河入灌河口处,连接东西两条街道。桥面为东西向,长四十八公尺,宽四点五公尺,木质结构。九孔,八排木桩,每排四根。当中主航道经过孔道,宽五公尺,中孔两排外桩外边,加打等粗的斜支撑桩。桩为方形木柱,下有横夹板和交叉支架,能抵抗大力横向水流压力。桥面分为三截。中孔略窄,用十块长板并排担成,可抽卸,以便水位高时过船。两边栏杆也是活动的,可以卸下。中孔四角栏杆上设高柱,约丈把高,顶端以铁杆连成拱形,中镶方孔,晚间放上方形煤油风灯,用以照明。中孔两头桥面,铺以横木板,两旁设有固定栏杆,桥面基本平行,两端略低,并设有木制牌楼,上置横匾。两端桥楼大小相同。横匾共四面,上面书有“东海回澜,西朐挹秀;南襟淮甸,北枕云台”的联句,是当时响水第一家西医赵伯远医师所撰书。其字体为正楷,浅浮雕,黑色白底。桥楼顶部为黑色,其它部分均为棕色。整个桥身,古朴典雅。大桥两端,成为响水口当时最热闹地区,尤以东首“湾口”两旁,几无寸土空隙,热闹非凡。紧接着又在大桥西灌河南岸,建成三千吨级“洋码头”一座,和三千平方公尺仓库一幢(俗称红瓦房),与大桥连成一片,构成响水口当时商贸中心。人们称之为“北大桥”。   
  在北大桥南五十公尺左右处有一座桥,北大桥未建前原来就已存在,地处“振泰”商行后院附近,原是振泰行为了运货而设。北大桥建成后,对这座简陋的木桥又略加修缮,成为一座仅供运货用的简便平桥,没有栏杆,桥面也比北大桥窄得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大桥”。
在中大桥以南的民便河上,也曾建有一座木桥,人们称其为“南大桥”。这座桥座落在原人民桥所在之地,原来是一座三管小木跳,很不安全。日伪统治时期,曾将其改建成一座能通行汽车的公路桥。长四十五米,宽与北大桥相等,也是四点五米。两端也建有桥楼,比北大桥简单。日本人在此命名为“虾民桥”。日寇投降后,又改名“新民桥”。这就是人们通常称之为“南大桥”。解放以后,锯去桥楼,只留栏杆。此桥一直沿用到人民桥兴建之前。
  南、北、中三座大桥,标志着响水口经历的兴衰和灾难。今仍深深地刻印在响水口人民的记忆里。
 
人  民  桥
 
  1959年以后,响水口镇内民便河上只剩下一座破旧的南大桥了。因年久失修,人流量又大,到1966年建县前已破烂不堪,行人通过十分危险,更不能通行机械车辆。所以,建县伊始,第一件大事就是重建南大桥,于1968年建成,命名为“人民桥”。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府在响水口建造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型拱桥,雄跨于民便河上,连接东方红东西大街。桥长五十米,宽五点五米。在承担了近30年的交通使命后,因开挖通榆河,人民桥于1997年被拆除,在原人民桥的南侧200米处,2000年又新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双园大桥”。
  近年,县人民政府决定重建“人民桥”,2006年2月8日,“人民桥”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县党政主要领导出席讲话,响水口居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建成后,将成为响水县城的又一亮丽景观。
 
灌  河  大  桥
 
  号称“苏北黄金水道”的灌河,水深流急,史来无桥。中山先生“实业计划”中曾拟建通榆铁路,在响水口附近与灌河交叉处建大铁桥。然而七十多年来一直徒有理想,人民只有望河兴叹而已。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南北交通往来繁忙,204国道早已建成,只有响水口段不“通”,在灌河上架桥已迫在眉睫。1983年5月25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通知成立“江苏省响水灌河大桥工程指挥部”,把建造响水灌河大桥提上议事日程。次年4月1日,举行开工典礼,历时三年又六个月,于1987年9月25日建成通车。通车时省委书记韩培信同志与前省长惠浴宇同志亲自剪了彩,当时大桥上下聚集万人,盛况史无前例。
  灌河大桥主跨三孔,每孔九十公尺,为T型钢结构,两端过度孔为六十米。主梁横断面为单厢双室,采用预应力结构。设计负荷为载汽车20—100辆。桥身全长六百三十六米,桥面净宽十五米,当时是江苏省内最大的公路桥。此桥是上海至烟台204国道中的重点工程,它大大方便了苏北沿海各市县的陆路交通。
  如今,横跨灌河的又一座大型桥梁已于去年建成通车,这就是沿海高速公路灌河特大桥。该桥位于灌河大桥下游4000米处,是我省交通重点建设项目“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中“纵一”工程连盐通高速公路上的一座特大桥,其桥幅在我国同类桥梁中最宽,跨径在全省同类桥梁中最大,同时也是沿海高速公路上的控制性工程和苏北地区的标志性工程。该桥总投资近4亿元,于2004年8月开工建设,大桥全长1818.96米,桥宽36.6米,主跨340米。作为主要承载桥梁重量的2个桥塔,高度达到119.629米,为“H”形状,每个塔肢上布置13对索,全桥共104根斜拉索。这种钢混组合梁双塔双索面半漂浮体系斜拉桥在江苏省还未有过,是江苏沿海大通道的亮点工程,享有“苏北第一桥”的美誉。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