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响水口古街

响水口古街

关键词:响水口古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响水特色,当数古街。最初都沿灌河、民便河而兴,起始于渔船停泊地“湾口”,然后向东向南延伸。故最早的生意是鱼行,有名的“十大恶”鱼行就是典型代表。向东沿灌河南岸的街叫北大街,沿民便河东岸向南的叫南大街。街上商业兴起,佛道僧侣也随之而来,佛教首先在北大街南边盖起北庵,道教跟着在北庵东第一条汊港西边盖起了土地庙和城隍庙。而土地庙则是建筑在北庵范围内,故人称“庙里庙”,又因三庙紧邻,故称“两步三庙”。三庙东有一条通灌河的港汊,弯弯曲曲,初名“九龙港”。人们逐步向港两旁建房,在港汊上搭起石板以利通行,这石板桥还夹杂木,港汊东又有一蛋圆形水塘,有小沟通入九龙港,交汇处呈丁字形,人们在此处搭建了桥,九龙港上的大—些表若彩虹的桥,人称“虹桥”,而九龙港也逐渐改名为“虹桥港”,后来港上全部用石板铺盖,形成街巷,命名为“向阳路”。虹桥旁的汊上,紧靠着又搭一南北小石桥,仅几步远,人称“三步两桥”。

  清咸丰元年,太平军切断了清廷运河漕运,上海到山东、京都货物,不得不走外海经响水口中转,使响水口更加繁荣。由于该镇人当时消防意识淡薄,时常发生火灾。人们为了防火,听信地理先生的指使,在镇中南大街东,聚兴巷北,虹桥港南的镇中最高点,树立起一根十丈多高的高杆,上面穿悬—条铜丝扎成的可测风向、风态、风速“饿鳌鱼”,成为当时响水口标志性建筑物、人文第一景观。这虽不能镇火,却对救火工作起到指示作用,附近二三十里外就能望见。
  后来人口增多,冬春灌河水又咸,为了解决吃水问题,清末民初,武前军左路营第十五营驻军响水口,营长苏锡麟带领士兵,将回澜街东边,东大街南边原来耿家坟茔塘扩挖成一大吃水塘,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人民做好事的苏营长,尊称为苏大人,塘也命名“苏大塘”至今犹存。
  随着外国资本的输入,外国宗教也传入了响水口,美国传教士米德安牧师也在苏大塘南边建立了基督教堂,开始传教。
  虹桥港东,有一蛋圆形臭水塘,水黑如墨,后来被三十年代左翼作家孙石灵(响水人)美名曰“砚池井”,附近有条巷便叫砚池巷。
  北大街延伸到东头,被通入苏大塘的港汊所阻,为了控制苏大塘吃水不被灌河咸水流入和方便上街行人,响水人便在这港汊上造了—座闸桥,桥成路通,命名为“得路桥”,是至今尚存的唯一古桥。建造年月无所查考,桥下的沟便称为“得路沟”。
  据民国初年《江苏六十一县志》记载,民国初年“响水口扼北潮河上之中流,海舶出入多在此下缆。商业之盛为诸镇最”。而且外轮也不断来响, 1933年在张芳如商会长的号召下,向各商号筹资在民便河入灌河口处,建造民便河上第一座木质大桥——北大桥。桥长48米,宽4.5米,九孔八排木桩,每排四根,中孔可以抽卸通船,上设风灯,供夜间照明,两头有木制庑殿型桥楼,上悬横匾,上书四言古诗四句,每句占一面,从东到西依次为“东海回澜”、“南襟淮甸”、“西挹朐秀”、“北枕云台。”是当时响水诗人汪跋亭撰,西医赵伯远医生冒武同举之名书写,下款并记有集资商号,这便是当年闻名遐迩的响水第一桥北大桥。
  北大桥建成,紧接着又在民便河西灌河南岸建造三千吨级洋码头一座,长22米,宽3.7米。同时在码头南边偏西建造成一幢3000平方米的大仓库。库形为两幢并联结构,中间设支柱。用红砖瓦砌成,当时洋瓦颇为稀奇,称之曰“洋瓦房”或“红瓦房”。码头上有装卸工(箩行)一千多人,日吐量达万包。
  与水运同时,陆路汽车运输也开始发展。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通榆公路,其东坎至板浦段也于1934年初通土路。最早的汽车运输是丁庆生私营汽车,跑响水、北禄、大新集涟水一线。由孙笃生筹建于1932年的连云汽车运输公司,有汽车七辆,到1934年也在北大街与南大街“丁”字交叉处设连云港车站,又在灌河上设木质汽渡平船,载重20—30吨,开辟了最早的通榆路汽车运输。   
  北大桥南民便河上五十多米处又有一座简易平木桥,比北大桥要低小一些,人称中大桥。再南,在原人民桥身下,最初只有一四管木,日本人占据响水时,“虾民”小队长下令改建一能行汽车的“虾民桥”,日寇投降后刷去“虾”字改为“新民桥”,响水建县后改建为水泥桥——“人民桥”。   
  1936——1937年前后,响水口商业到了鼎盛时期。灌河上德、意、葡、荷、英、美、日等中外商巨轮“春江”、“姆佑”、“亨泰”、“万民”、“申太”、“远顺”、“华生”、“瑞祥”等号经常来响停泊,最大吨位为姆佑号7000吨级。每日出口达1800多吨。街道上商号密集,常驻商号有七八个省籍人,有30多家海货行,以“十大恶”最出名,7家洋行,32家代理行,100多家大小商号,主要经营布匹、苏货、杂货、百货、粮油、烟草、银器首饰、瓷器等,如德顺昌苏货店、祥和、吉泰恒布店,胡荣昌、毕福昌杂货店,张文生药店,美商亚细亚煤油站,连西班牙商人也在响水口设有蛋行。服务性行业有熙泉、兴泉两浴室,牟恒源颜料店,以及大小客栈、酒楼、理发室应有尽有。除了旧钱庄而外,中、申、交、农四大银行在响水都有分行营业处,连英商花旗银行在此也都有代办处。有的商号银行还能出票子,只有在响水市镇内流通,叫“当街转”。至于市镇边缘(主要在西大街)的粮行、柴草行、木行以及猪、牛行,更是因地制宜,不计其数。逢集日期是农历二、四、七、九。   
  此外得路桥东有座天后宫,供奉护航女神天妃塑像,原为渔民出海祭祀求福之处。抗战前在这里创办最早的响水口私立商业初级中学,是响水口最早的一所职业中学,又是响水地区共产党地下党员聚集发动学生运动的根据地,《红日》作者吴强以及安其生、恽逸群等革命前辈,都曾在此校教过书。   
响水镇南半边多是文化区,清末就有官学回澜书院,民国后改建为灌云县第五区中心国民小学校,简称“五小”。在这里培养出许多革命志士,韩培信同志就是五小的校友之一。
  1939年农历正月十一日,日寇侵占响水口,日商开设了“雪陵”、“三共”、“三井”、“共进”、“小田”、“大龙”、“小林”等七个集团型洋行和70多家日商行,建立了田中汽车站,造了“虾民桥”,日货充斥市场,强行收购粮、棉花、油料充作军需,扼杀了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伪化的虚假繁荣,直到日寇投降才告结束。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内战,响水口为拉锯地带,战火频繁,经济日益萧条冷落,到解放前夕已满目疮痍。
  解放以后,响水口划归滨海县,后又划为灌南县,经济稍有复苏。1966年建县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响水口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往日的响水古街已成偏僻的角落,通榆河的开发,使得县城的旧街道大多不复存在。今日的响水县城城区面积已扩大若干倍,并形成了以双园路、灌河路为主的6横3纵的道路格局,纵横境内的204国道,已成为县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把响水县城装扮得更加美丽多姿。相信,不久的将来,具有水绿特色的海滨工商业城市将屹立在黄海之滨、灌河南岸。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